论文关键词:美的本质;主观性;客观性
论文摘要: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者的绝对同一。
在美学史上,一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入手。这出自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就像研究任何一件事物一样,人们很少反思它是否合理。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和研究方法一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方法。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而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一个语言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一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而误导人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进行美学研究。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无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于是人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观阐释的意义世界。这意味着,美也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曾经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走错了路。美学也是这样,如果不去探讨“美”何以可能,而去研究作为实体或实体的属性的“美”本身。或者不把美当作一种意义,而当作实体或其属性,就走错了路。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需要对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进行反思、批判,而不能顺从它们,因为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受到实体观念的支配。在日常经验中和科学研究中,探讨一个事物是什么,就是把这个事物当作一个实体,一个客观的对象,研究主体必须与之分离。比如你研究花朵,就必须把花朵当作客体,主体与之分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花朵的植物学属性。但是“美”作为研究对象却不是一个实体,它不是客观的事物或者它的属性。“美”也不能与审美主体相分离,一旦把“美”与审美主体分离,“美”就不复存在。“美”也不能离开主体的美感态度,不能冷静地对待它。比如你对花朵进行审美,这时你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花融合为一,无法分离。你的感情都寄托在花朵上了,花朵已经与你融合在一起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对象了。如果你把花作为客体进行研究,把它与自己分离,以客观态度对待它,花就成为一个客观对象,而不是审美对象,美感消失了,从而美也消失了,而你研究的就不是花的美,而是花的自然或者社会属性。事实上“美”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如果把“美”当作客观的实体或实体的属性,那么它便是可以实证的。但“美”是不能实证的,无论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都不能检验出“美”是什么;无论用什么实验和社会学的方法都不能统计出“美”的性质。“美”作为审美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不能把它们归结于某种共同的属性之中。正因为如此,现代分析哲学把美的本质问题归入假命题,认为美不是客观的属性,而是主观的感觉。但是,作为价值属性的美仍然可以研究,就像对于道德诸范畴的研究一样。问题在于,如果把“美”当作主观的感觉和事物的价值属性也同样遇到了不可解决的矛盾。如果美是一种感觉,那么它来自何方?它与审美对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又回到审美对象的性质问题上来。这就意味着说,美是一种价值,是事物的价值属性。但是,美也不是一种现实的价值。所谓价值,是指事物对于人的需要具有的意义,是人的需要的对象化。如果把美当作一种价值属性来研究,那么它就应当具有实用性,同样可以实证。比如财富是一种经济价值,它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是可以证明的,如通过社会调查可以证明这一点。但美却不能够实证,没有实用性。美确实满足了人的某种精神需要,但是你不能统计出什么样的东西是美的,因为它不具有实用性,不同的审美对象满足着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审美需要。因此,柏拉图认为“美是难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暗含着一个错误的观念,即把狭义的“美”即优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在中国,这种误解与Aesthetik的误译有关:本来“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命名的原意为“感性学,,被日本翻译为“美学,,中国从日本接受了这个译名。于是,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的观念就产生了。其实,审美对象不仅包括美(优美)即好听好看的东西,而且还包括丑陋、崇高、荒诞、悲剧、喜剧等,它们不是通常所说的美(优美)。所以,不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美,的共同的本质。既然“美学”的名称已经确定,难以更改,我们只好把“美,的范围扩大,它不仅指优美,还包括丑陋、崇高、荒诞、悲剧、喜剧等一切审美对象,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实际上,没有所谓确定的“美’的事物或属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都可能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如丑陋、崇高等。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研究“美”何以可能而不是“美”本身,即把审美活动而不是审美对象(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审美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审美活动是实际存在的,它区别于现实活动,这是无可怀疑的,因此可以把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审美包含着审美主体,也包含着审美对象,一旦审美的性质解决了,美的性质向题就迎刃而解了。“美”存在于审美之中,脱离了审美,“美,就不复存在。像前面讲的,花朵一旦脱离审美,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就不再具有审美意义,也就不再是“美’了。正因为如此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不能脱离对审美本质的研究,先行研究美的本质。首先研究审美活动的性质,然后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本质问题就随之解决了。这就是说,应当首先研究审美的性质问题,然后才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最尖锐地体现了实体观念的荒谬。在现实中,我们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看作独立于主体的实体,古代哲学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实体本体论哲学。在实体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美也被看作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于是就有了美是理念的显现(理念实体论)、上帝的光辉(上帝实体论)或者是主观的感觉(意识实体论).物质的属性(物质实体论)等理论。现代哲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对象和意义。把世界当作与主体无涉的实体,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现代哲学认为人与世界都是存在的构成因素,而不是对立的主体与客体,也不是孤立的实体。世界作为主体的对象,打上了主体的印记,成为人所面对的意义世界。只不过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的异化,人们已经遗忘了人与世界的本真的关系,世界成为客体、实体。在审美活动中,恢复了本真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对立消除了,世界成为主体的对象和意义。这就是说,美也不是实体,而是对象和意义。在这里,对象与客体不同,不是实体。对象也不是主体的创造物,而是生存活动的参与者,它已经与人处于主体间性关系之中,具有主体性了。美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对象,它不能离开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意义也不是实体,它是生存体验的产物,是被把握的世界,对象世界是作为意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意义,是作为意义被领悟的。“美”作为对象和意义,摆脱了现实世界的虚假的实体性,恢复了世界的本真性。但由于现实语言以及现实意识的局限,也产生了对它的理解上的困难,“美’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成为难以理解的概念。只要从本体论上消除了实体观念,把世界还原成为对象和意义,对“美”的理解的障碍就扫除了。为了避免坠入语言的陷阱,我们不谈论美是什么,而先考察审美的性质,作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意义的美的本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审美是什么?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且是独立的、超越现实生存方式的自由的生存方式。在这个自由的生存方式中,主体获得了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审美个性.同样,审美对象也不再是与人分离、对立的客体,而成为与人交往、对话、并达到充分互相理解、互相融合的另一个主体,它成为自由人交往的对象。现实世界是死寂的客体,是人的对立物,人类占有和征服它,它也抵抗和威胁着人类。因此,现实的世界不是自由的对象。与现实世界不同,美作为审美对象与人的关系是自由的,或者说,它本身也是自由的。它已经恢复了主体的身份,并且作为自由的主体与我交往,达到充分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对立在这里消失了。我们之所以欣赏美,就在于它把自由还给了人,也还给了世界自身。只有面对自由的世界,人本身才是自由的。由于审美已经被界定为自由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界定美,即把美定义为自由的生存中所面对的对象世界。这就是说,所谓美不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而是一种对象,自由的主体所面对的对象。
审美作为超越现实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超越现实的体验方式。在这个超越的体验方式中,人领悟了世界的意义,世界不再是不可把握的“自在之物’了,而成为可以理解的意义世界了。审美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实际上是对存在意义的领悟。在现实的把握中,世界是作为现实意义呈现出来的,它不具有超越性。经验的世界和知性的世界都不是本真的世界,因为它没有呈现出存在的意义。审美的世界或美则是本真的世界,因为它呈现出存在的意义。当我们发现美时,就已经以超越的方式领悟了世界的意义。我们之所以欣赏美,就是因为它把超越的意义呈现给我们。由于已经把审美界定为超越的体验方式,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美定义为超越性的体验所呈现的意义世界。这就是说,所谓美,不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而是一种意义、超越的意义,也就是存在意义的显现。
与美的本质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是美的主客观性的问题,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美学界而无法解决。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还发生过关于美的主客观性问题的大讨论,结果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80年代以来,美学界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仍然没有公认的解决。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往往陷入一种悖论:如果说美是客观的,那么为什么还因人而异?如果说美是主观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对象的某种条件?对此,我们可以以审美活动的超现实性来加以解决。前面已经说明,审美不同于现实活动,它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在现实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中,存在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这是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体现,是异化的、非本真的存在造成的。所谓客观性,是指事物的客观固有属性以及人对它的客观认识,它不同于事物的价值属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水是液体,无色透明以及是氢氧化合物等,这些都是水的客观属性。所谓主观性,是指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属性以及人们对它的评价。如水的有用性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只发生在现实领域,因为现实世界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事物的客观固有属性与主观价值属性以及客观认识与主观需要的对立。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典型地体现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前者是社会的客观知识体系,后者是社会的主观价值体系。但是在审美的自由领域,在超越现实的自由的生存方式中,主客体的对立消失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成为主体间性的关系,即审美主体把世界也当作平等的主体,与之交流、沟通、共鸣,达到充分的融合。这种主体间性是充分的,达到了完全的同一,所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已经没有界限,作为审美对象的美也没有客观固有属性与主观价值属性的分别,它们是一回事.同样,审美体验也消除了客观认识与主观情感的分别,审美既是对世界的认识,又是对世界的情感态度。从审美意识的角度说,审美的认知方面与意向方面是同一的,从而消除了意识的分裂。这就意味着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或者说,美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美就是美感,美是主客观的同一。说美是主客观的同一,不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因为同一性不等于统一性。统一性是指对立的统一,同一性是对立的消除,是直接同一。主客观的统一是指在现实领域主观与客观既有对立,又互相联系。主客观同一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的消除,进入了超现实的无差别境界.朱光潜先生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说审美观念与客观对象的一致,并不是说主观与客观的无差别同一。因此他没有解决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在现实领域,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两种,一种是事实(认知)判断,如“花是红的”,这是客观的判断,判断的标准是客观的;一种是价值(情感)判断,如“花是可爱的”,这是主观的判断,判断的标准是主观的。审美判断弥合了二者的分裂,如“花是美的”,既是对花的事实判断,又是对花的价值判断。康德认为,以经验领域的知性概念来把握本体领域的问题,就必然陷人二律背反。同样,以现实领域的概念如主观性与客观性来把握审美现象,也必然陷人美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或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二律背反。只有把审美作为消除主客观对立的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来考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总之,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或者说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的消失。
浅谈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问题
来源::未知 | 作者:必威体育betway登录_必威app官方下载-平台|官网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浅析汉代瓦当的美学内涵
- 下一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
随机阅读
- [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
- [美学]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
- [美学] 美的王国——谈古希腊人体
- [美学]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
- [美学] 美学的品格
- [美学] 中国文艺美学与东方自然观
- [美学]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
- [美学] 对当前我国包装文化的美学
- [美学] 简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包
- [美学] 论卢梭自然美思想的当代价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美学] 浅谈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合
- [美学]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
- [美学]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
- [美学] 浅谈生态美学的“反现代性
- [美学] 美学与流行文化
- [美学]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
- [美学] 比较文学中的实证方法与审
- [美学] 文学自由的乌托邦:对网络
- [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
- [美学] 论体育之美学
- [美学] 新媒体审美特征的美学思考
- [美学]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可持
- [美学] 美学的品格
- [美学] 走出“失范”与“失语”的
- [美学] 从方法论角度简析中国美学
- [美学] 魏晋文学自然审美的生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