ͼƬ 浅谈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_必威体育betway登录_必威app官方下载-平台|官网

必威体育betway登录_必威app官方下载-平台|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浅谈鲁迅《离婚》的精彩之处

来源::未知 | 作者:必威体育betway登录_必威app官方下载-平台|官网 | 本文已影响
摘要:鲁迅的小说《离婚》虽不及《祝福》、《伤逝》那般出名,但是也是鲁迅笔下的得意之作。其文中,女性主义,反对封建礼教,独特的叙事视角的文章的精彩之处。
关键字:鲁迅;离婚;女性主义;封建;叙事视角
    《离婚》仍然是反映“旧中国儿女”的一篇小说,但文章的题目和主题却具有现代意义。“离婚”代替了传统的“休妻”,看似民主平等了些,可小说字里行间无时不显现着两个字——休妻。离婚的假象掩盖不了休妻的实质,鲁迅先生以“离婚”二字为标题,也许正蕴涵了对这种现象的莫大讽刺。
    一、女性主义
    鲁迅在《离婚》中塑造了爱姑这个人物形象。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那样任人摆布,而是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这又怎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和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积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鲁迅是从封建阵营中走出来的革命者和思想家,因而他对封建礼教的解析和攻击就更能深入要害,打中核心。他认为男女应该是平等的,鲁迅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出了带给一代又一代妇女深重灾难的致命的镣铐——封建的节烈观。他却专责女性:致于破人贞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断然指出:“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存在的生命和价值。”鲁迅认为它应该退出历史和道德的舞台。
    二、批判封建礼教——爱姑强烈的反抗让封建礼教四面楚歌
    爱姑,受尽了迫害和凌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所受的教育,也还是“三从四德”“七出之条”之类,奉行的也是“夫者,妻之天也”这样的古训。在传统的道德的约束之下,她嫁到施家之初,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三茶六礼”“一礼不缺”。当然爱姑的强悍性格跟她的家庭地位是分不开的,她不像祥林嫂那样孤苦无依,而有着受人尊敬的父亲和六个强悍的兄弟作为后盾。所以,当她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侵犯时,能够毫无顾及,大胆抗争。但爱姑的反抗终究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她对封建礼教的本质并没有根本的认识。
   爱姑在维护自己的权力时却同时维护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婚姻制度,维护着“从一而终”的封建法规,她的娘家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给她以支持,她们根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对再嫁或被休女子的歧视,这便注定了爱姑悲剧的结局。爱姑所处的就是这样的倍受欺压的地位,但“三从四德”的教育使她能委曲求全。当“小畜生”仗着优越的“夫权”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爱姑,“要赶我出去”的时候,爱姑可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家庭生活被人破坏了,她干涉丈夫的不道德行为,为争取起码的人格尊严而进行斗争。尽管惹得“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老畜生”也帮着儿子压制爱姑,但爱姑毫不示弱,搬来了剽悍的父兄——父亲庄木三和六个兄弟,跑去拆了施家的灶,还到处打官司,造成了一桩封建社会里农民女儿的离婚案。爱姑在这里所争的,远不只是生活下去的基本权利,而是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她喊出了:“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好一个勇敢,强悍的爱姑!她以自己的坚决行动,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枷锁,冲破了夫权的樊篱,挺立在封建权势者面前,一洗所谓柔弱女子的窠臼,显示了中国妇女觉醒的萌芽。面对封建礼教的“七出之条”和“七大人”有气无力的恐吓:“公婆说走,就得走”,爱姑毫不示弱——“就拼出一条命来,大家家破人亡!”丈夫和公公被她称为“小畜生”和“老畜生”经常挂在嘴边,甚至对封建政权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她也敢加以评议:“七大人怎么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了么? 他不能象慰老爷似的不通,只说‘走散好,走散好!’”   
    可见,封建的等级观念在她的头脑里一点也不齐整了。这在积几千年封建之功,把妇女训得比羔羊还柔顺的国度里,在蛮横压迫妇女的宗法思想统治下的农村,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宗法制度在爱姑离婚事件的撞击下,已经是风雨飘摇,四面楚歌了。
    三、独特的叙事视角
    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能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首先,叙述者可以鸟瞰全貌。文本中如:从“木莲桥头”到“航船”内外,从“庞庄”经“魁星阁”到“慰老爷家”等都被叙述者尽收眼底。其次,叙述者可看到其它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文本中如:在“八三”的质问被说服“再开不得口”的同时,叙述者看到庄木三“摸烟管,装上烟”、“斜对面 掏出打火机 给他按在烟斗上”等。第三,叙述者通过庄木三的回忆,对事件的过去了如指掌。文本中如“他还记得女儿的哭回来,他的亲家和女婿的可恶,后来给他们怎样的吃亏”。这种无聚焦的全知叙述使叙述者可全景观式地叙述受述者的言行,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可信性,这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无法达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这种权威性的中介眼光也有其局限,表现在,损害了作品的逼真性和戏剧性。在《离婚》文本中,为克服这种局限在叙述时曾短暂地换用人物的有限视角。如爱姑初见七大人时对七大人的外貌描写。尽管文本中没有“爱姑看到”、“她注意到”等字样,但实际上叙述视角已经发生转换。这种临时转换可产生短时悬念,读者只能跟爱姑一起去发现其他人物及人物的言谈举止,从而加强了文本的戏剧性。
    爱姑的呐喊虽然不及《伤逝》中的子君那般富有个性解放色彩,可毕竟给这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注入了一丝新鲜空气,给漫漫黑夜带来了一丝亮光,让习惯在黑夜中生活的人们逐渐熟悉光明。在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爱姑是一个不自觉的牺牲者,她的本能抗争虽不免落得个悲剧性的结局,但历史往往就在这不经意间悄悄改变了行迹。 
    所以,《离婚》这篇小说中女性主义、反对封建礼教、独特的叙事视角是整个文章的精彩之处。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鲁迅小说选读》。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
【3】钟小安《从祝福离婚伤逝看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4】谭云明《弱肉强食:“ 和谈”背后的潜规则》—《离婚》赏析。
【5】姜策《无望的抗争》—重读鲁迅的《离婚》。

必威体育betway登录_必威app官方下载-平台|官网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